17, Decemberm, 2021

Conference on“Global Govern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1年12月17日下午,由海国图智研究院、阿登纳基金会(德国)上海代表处、亚欧人工智能研究联盟(AECAIR)主办的第四届亚欧人工智能联盟·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国际会议在广州康莱德酒店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阿登纳基金会(德国)上海代表处代表研究员庄呈展与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定定教授主持,来自巴黎高等管理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柏林洪堡大学、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波恩大学、同济大学、卡塞尔大学等机构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出席了此次研讨会,本次会议共分为三节,各位嘉宾分别围绕“中德人工智能合作前景”、“ 中国和欧盟的人工智能生态”及“中国与欧盟人工智能竞争的现状和展望”三个主题进行了演讲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broken image

Session I: SINO-GERMAN AI COOPERATION PROSPECTS

broken image

会议第一节的主题为“中德人工智能合作前景”,在陈定定院长的主持下,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德国和法国的四组学者分别进行了发言。

broken image

来自同济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的宋黎磊教授和政治科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戴淑婷首先围绕“弥合中欧在武器治理方面的合作差距”的主题进行了发言。二位专家提到,目前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突飞猛进已经对军备革新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并在宏观层面影响了全球权力格局的变化。戴淑婷指出,中国与欧盟都非常重视AI技术的进步但也对将AI武器化一事的趋势持有谨慎的态度。在中美关系陷入瓶颈期、国际秩序面临挑战之时,中欧应坚持履行国际公约并努力寻求共同的立场以为AI技术的安全化运用制定规范。

随后,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生Viktor Tuzov 以“全球合作还是竞争?——一项关于中国、德国和俄罗斯的AI战略调查”为主题进行了发言。Tuzov认为,当今AI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数据主权”的概念——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个人与主权国家的权力遭到了分散。虽然中、德、俄三国都十分重视对AI技术研发的投入(目前德国投入最多),但在针对数据主权的保护和立法一事上,中国走在最前沿,其他两方尤其是俄罗斯对AI的立法和政策管理相对滞后。

broken image

第三位发言的是来自德国卡塞尔大学社会学系专研艺术与经济学的由宓(Mi You)教授,她以“人工智能与艺术”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由教授认为,文艺界与科技界的双向渗透由来已久,艺术常常会反映一些社会现象,而当下AI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被艺术界重点关注。由教授还通过德、美两国后现代流派艺术家的创作案例研究指出,AI技术带来的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领域的进步大大充实了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方式。

broken image

第一组最后一位发言的嘉宾是来自巴黎工商学院亚洲学术校长兼深圳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学术主席赵克锋(Benjamin Chiao),赵主席以“中欧AI合作展望”为主题并联系自身近期的相关参会经验进行了演讲。赵主席指出AI技术的发展的内涵体现在前重庆市长黄奇帆所提出的“今后15年中国5个新的战略路径变化”之中,中国与欧盟、德国在AI技术上展开务实合作关乎人类共同利益。赵主席最后对于开展AI的全球治理提出5点建议,并尤其强调应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体框架推动AI的全球治理建设、防止技术垄断。

broken image

SESSION II: AI LANDSCAPES IN CHINA AND THE EU

会议第二节的主题为“中国和欧盟的人工智能生态”,来自阿登纳基金会上海办事处的庄呈展研究员主持了三位海外嘉宾的发言。

来自Impact Intelligence的创始人与合伙人李凯乐(Nikolaj Moesgaard)首先以“中国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驱动因素、能力与挑战”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和展示。李凯乐对中国取得的成就做出了高度肯定:在政策层面,中国官方高度重视AI及其他数字技术的发展并将其列入“五年计划”当中;从投资的角度看,中国企业与海外企业日益增长的双向投资显示出了资本与市场对中国AI技术的信任与依赖;在研究方面,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AI论文数量发表最多的国家;最后,中国整体在对于建设AI技术的使用规范上也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人士都高度重视从伦理的角度督促AI产业进行有序发展并成立了许多工作小组。

broken image

接下来,来自阿登纳基金会的人工智能政策顾问Jason Chumtong以“着眼于欧洲的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分析”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和展示。Jason认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欧洲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为技术的发展制定合适的法律与管理框架,因为政策制定的速度总是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速度——如何保护用户隐私但又不过度管制是欧洲国家对于AI立法的核心关切。

broken image

在第二组的最后,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生卓隽杰(CHEUK Chun Kit)从目前中国香港的经验出发以“香港的人工智能管治:科技的未来——中立原则"进行了研究分享。卓隽杰提出,目前各国、社会各界关于AI立法与管制的分歧可以概括为一种关于“技术中立(technology neutral)”概念的争辩,例如美国的传统立场倾向于认为政府不应对商业与科技的发展进行过多干预,而中国、欧盟国家则普遍坚持政府应该制定一套权威的标准以规范各行为体(企业、个人等)对AI的使用。从香港的经验来看,以公权力参与AI治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公民往往无法过多关注技术的开发与数据的来源问题,所以政府部门加强立法和规范制定不仅可以帮助行业发展也可以保护公民权利。

Session III: REALITIES AND FICTIONS OF AI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

会议第三节的主题为“中国与欧盟人工智能竞争的现状和展望”,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的林芬副教授主持了三位海外嘉宾的发言。

broken image

来自波恩大学高级安全、战略与一体化研究中心的梅飞虎教授(Maximilian Mayer)围绕“数字依赖性和自主性的新指数数据”的主题进行了展示。梅飞虎再次提到了“数据主权”的问题,并指出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数据资源都高度依赖外界的供给:除中、美、韩等少数拥有较强的信息原创能力和数据管控能力的国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高度依赖外部的信息数据分享,这种现象可能对各国对国家安全问题产生隐患。在未来,推动通信、网络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并维持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

broken image

第二位发言的是来自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Yishu Mao,她以“中国关于人工智能与伦理的网络公共话语”进行了演讲和展示。Mao博士统计了中国各大主流社交媒体与公共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知乎、微博)关于AI的讨论并指出: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国内对于科技发展的关注更多地集中于实用的角度,因而中国的公众对于AI等技术的发展持有更积极的态度。

最后一位发言的嘉宾是来自德国的记者Jay Tuck,他结合自己的作品《无人的演进:人工智能会杀死我们吗?》一书并以“全球人工智能竞赛的福与祸”为主题进行了演讲。Jay指出,目前AI技术的发展可能正在颠覆人的作用,在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工作中AI已经发挥了比人类更大的作用。在未来,该如何实现“人与机器”的和谐相处使一方不至于被另一方取代是最重要的议题。

 

broken image

在研讨会末尾,现场观众就中国与欧盟人工智能竞争的现状、展望及其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踊跃提问,与参会线下与线上的嘉宾积极互动。或是初涉人工智能领域的观众,或是多年深耕人工智能与数字化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是深度参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企业家,在热烈的讨论与争辩中,现场的每位参与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政策困境与挑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